< 返回 管理专栏

专访理想商业副总裁刘杰:文化软实力创造了公司硬实力

专访理想商业副总裁刘杰:文化软实力创造了公司硬实力

2023/11/10

理想ONE一经推出就成为中大型SUV的销量冠军;L系列更是帮助理想成为30万以上的新能源SUV销量第一的品牌,超越了BBA。


用户维度,根据《杰兰路2023年度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品牌健康度研究报告》,理想汽车用户净推荐值(NPS)达到86.5,位于全行业第一。


财务维度,2022年理想ONE支撑了理想汽车450亿的营收,2023年理想L系列预计将带来理想汽车1000亿的营收。


近日,乔诺咨询高级合伙人曾小军专访理想汽车商业副总裁刘杰先生,从 “旗舰产品研发与操盘”“企业文化软实力”两大维度,并围绕以下问题,深度

探讨了理想汽车一路高歌猛进背后的驱动力——


理想汽车如何做出“超越用户需求”的产品?又是如何上市操盘,上市即上量,交付更上量,让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?


理想支撑产品和营销的内在组织流程是什么?


理想的企业文化(使命/愿景/价值观/战略)如何驱动商业成功?


本文系专访全文下篇,为“企业文化软实力”部分,希望对有追求的企业有所启发。


以下内容来自刘杰先生专访



自2019年理想ONE上市至今,理想汽车一直是行业中的明星企业。理想汽车把“创造移动的家,创造幸福的家”作

为公司使命,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使命的由来?


刘杰:首先从长期来看,使命是原生驱动力,需要回答的问题是:我们是谁,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存在。其实“创造移动的家,创造幸福的家”这个使命,

早在理想品牌名称公布之前,我们就已经确定了。


在2015年注册公司的时候,公司的名称就叫“车和家”。我们当时的愿望,就是改变对家庭来说最重要的两个空间:一个是家,一个是车。让它们都变得

更好,背后需要靠新能源技术和人工智能科技。


一方面,“创造移动的家,创造幸福的家”这个使命驱动了理想汽车打造出超越用户需求的卓越产品;另一方面,也驱动我们在很多关键时刻,做出重要

的取舍和判断。


所以,这个使命如同理想汽车内在的基因一样,不局限于简单的技术驱动,而是需要帮助客户提升竞争力,并帮助客户创造价值,这对整个团队至关重要,

从创业直到现在,它一直伴随着我们。


2.png



从长期来看,理想汽车的愿景是什么,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企业?


刘杰:在2015年,我们就制定了15年后的计划。2030年,市场上真正优秀的企业都一定会成为人工智能企业,无论是产品层面、平台应用技术还是底层

系统层面,一定是具备全方位的能力。


到了那个时候,我们非常希望理想汽车能够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,甚至能成为第一名。当然,我们目前也一直致力于实现这个愿景。我们必须得

具备特斯拉、苹果这样相同的能力,方可立足。



理想汽车的使命和愿景都提到了家和人工智能,唯独没有提到车,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


刘杰:从使命的角度来看,今天我们看到了一种趋势:用户对于移动空间的需求,不会再以传统的“车”作为标准,而是更多地向“家”的标准去看齐。

因此,我们希望打造出一个能与“家”看齐,甚至超越“家”的空间,给更多的家庭用户带来幸福感。


从愿景的角度来看,能源和科技是推动行业变革的两个要素,而愿景代表的是我们一个中期目标。


到了2030年,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定是人工智能的底层能力,这里面包含了人工智能硬件、人工智能平台和人工智能底层系统能力。


3.png


我们认为,对于消费者来说,车会更像一个家。驱动行业变革的不仅是车,更是背后的科技。这就是为什么理想汽车在使命和愿景中,都没有提到车的原因。



每次与创始人李想合作项目时,我都会询问他对项目的期望。令人惊讶的是,他每次的回答都如出一辙:超越用户的

需求。这一理念已深深印在理想汽车的核心价值观中,不仅用来要求内部员工,同时也指引着外部的合作伙伴。这个

核心价值观背后的思考是什么呢?


刘杰:“超越用户的需求”,本身就是一个极高的要求。


我们知道,大部分企业做产品,无论是造车、智能驾驶或是其他增值服务的产品,往往出发点是满足用户的需求。但在今天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,

我们认为,满足之后还必须要去超越,尤其是对于我们所处的智能电动车赛道,这点更为关键。


首先,智能电动车作为非常火热的赛道,新的技术,新的概念层出不穷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产品所有的技术最终都要为用户服务,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

解决方案,都必须回归到用户真正的价值需求上,才能避免被刷存在感的炫技技术带偏。


其次,我们考虑到汽车是一个长时间使用的产品,用车的周期会长达五到六年,如果我们只考虑满足用户当下的需求,那毫无疑问在使用的过程中,用户

的体验感会持续下降。所以,不能只考虑用户当下的需求,更要考虑到未来的需求,这是我们提出“超越用户的需求”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原因。


4.png



能否举个例子来讲什么是“超越用户的需求”?


刘杰:我从我们产品的角度,举两个例子。


1. 理想ONE


2016年我们开始研发理想ONE。当时,如果去问用户是否需要一台增程车、多屏交互或六座车,大部分用户可能会回答不需要。因为在那时,用户并不

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无法预料到三四年后理想ONE的问世,将为他们和家人带来超越需求的体验。


然而用户实际使用后会发现,增程电动解决了城市电动车的使用需求,同时避免了电动车的长途里程焦虑。许多用户因此意识到,这就是他们想要的解决

方案,它比燃油车更好,比电动车更灵活。


5.png


以多屏交互为例。


以前带家人远途出行时,每个人都拿着手机,屏幕不够大且举着很累。有了多屏交互后,副驾可以享受更加舒适、丰富的娱乐体验。


再比如六座SUV这个概念。


在理想ONE出现之前,行业内的三排SUV都是七座。用户可能会认为花同样的钱买少一个座位不值得。但是六座SUV的出现,通过第二排的电动座椅轻松

调节,老人和孩子可以更方便地进出第三排。当孩子坐在第三排时,他面对的也不是像一堵墙的三个连在一起的座椅,中间过道的存在让所有人可以轻松

交谈、听音乐或唱歌。这就是我想分享的“超越用户需求”背后的实际践行价值。


2. 理想L系列


我们会看到,理想的L系列后排是一块从顶棚电动放下来的屏幕。但在L系列出现之前,大部分车后排的屏幕都是装在座椅后方,似乎是为每一个座位单独

设计的。但我们考虑到,用户更需要的是一个像家里客厅的场景,一家人其乐融融,一起看一部电影、一场球赛或者一起k歌。理想的后排屏幕,是为一家

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而服务的。


6.png


所以在同样的技术背后,要做到超越用户的需求,第一要知道用户是谁,第二要去思考如何去创造出让用户和家人更幸福的产品,真正地去解决底层的

用户痛点。这是理想的核心价值观。



理想汽车是一个几万人的庞大组织,如何保证价值观在内部贯彻执行?


刘杰:理想汽车的核心价值观有三条行为准则,我们将此渗透到所有的日常工作中。


第⼀条,始终把用户价值放在第⼀位。


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个方案,都要求方案负责人能从底层逻辑上,回答这个方案解决了用户什么痛点,为用户创造了什么超越需求的价值。这条准则非常关键,

能让我们所有的伙伴戒除行业里的焦躁情绪,真正去理解“超越用户需求”这个价值观背后的目的。


第二条,通过共创达成共识。


我们始终认为,一个人的能力和视野是有限的,集体的智慧能创造出更好的产品。


所以当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,我们非常鼓励大家贡献自己的智慧,从不同的视角去校验。而我们很多伙伴都是理想汽车的用户,他们是我们产品和服务的

直接使用者,可以直接判断出,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达到了超越用户需求的目标。


第三条,实事求是,知错就改。


当我们在研发和方案实施过程中,如果在产品上发现问题,不会因为各方利益或者时间压力而妥协,是错的,就要改。


实际上,让员工站出来承认错误不容易,这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,我们希望这种承认错误的文化不单只是承认,更是带着更好的方案去解决问题。


这三个行为准则体现在我们日常方案的制定阶段、共识阶段和执行阶段,共同保障最后达到超越用户需求的目标。



汽车行业是个长链条、长周期且非常复杂的行业,在这个行业里,知错容易,但改很难,不仅成本非常大,牵涉面

也很宽广,理想汽车过去几年有没有碰到这样的场景和挑战?又是如何解决的?


刘杰:其实这样的挑战和场景,理想遇到了非常多。


在传统行业的研发,会通过固化流程去设定边界。就拿IPD流程来说,以理想汽车的企业情况,并不能去等同的内化,因为我们要考虑到实事求是,知错

就改。


以最早的理想ONE为例,我们在二排电动座椅上采用了内侧外侧双扶手设计,这一设计在SUV车型中前所未见,仅用于MPV车型。这一设计的好处在于,

二排座椅可以调节至更大的躺倒角度,扶手能够跟随身体姿态,让用户的手始终处于舒适状态,这是我们认为超越用户需求的设计。


我清晰地记得,首批理想ONE于2019年12月交付,2019年8月进行首批用户试驾。试驾时,我们发现了双扶手设计带来的问题:研发人员非常了解产品,

在下车时会自然地将扶手提上去;然而,当真正的用户带着老人和孩子坐在第二排时,他们经常在下车时被外侧扶手顶到,没有意识到要抬起扶手。


当时我们认为,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,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。对于很多早期关注我们的尝鲜者来说,他们大多是家里的男主人,他们认为双扶手

很好,我们也已经作为卖点传播出去了。


但最终,我们一致共识了核心的判断标准:对于家人来说,安全第一。如果连安全都无法保障,我们便无法实现产品的价值。


因此,理想ONE原计划在2019年9月份交付,但我们为了修改这个座椅设计,延后到了12月份。


7.png


事后,我们进行了全面复盘,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,MPV的车门是电滑门,用户习惯从座椅前方出去;而SUV的车门是一侧直接下车的类型。所以我们

也真正理解了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,最终大家也看到,从理想ONE到L系列都没有采用座椅外侧扶手的设计。



理想创始人李想和华为的余承东都对智能汽车行业做过判断: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可能不会超过5家。在这个

判断下,理想汽车有着怎样的战略目标?


刘杰:我们对战略目标的一个认知是,2023年到2025年是行业最重要的三年战争,这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紧密相关。


从今年开始,行业已经出现了消费者向头部品牌集中的迹象。


目前,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约为40%,已进入早期大众认知阶段的后半段。到2025年,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70%,进入晚期大众渗透阶段。因此,

到2025年,整个行业的排名将基本确定。


理想汽车制定了2025年的战略目标,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30%,成为年销量达到160万辆的领先企业。


我们认为,在晚期大众市场占据一定份额是非常必要的,这就是我们思考战略目标的过程。



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路径有哪些?


刘杰: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方面,我们有三个核心的价值主张。


1. 使命感。


我们必须坚定我们的使命,即创造移动的家,创造幸福的家。为此,我们将持续投入,更好地打造汽车产品,无论是在空间布局还是空间技术上。2022年,

我们全年研发投入了67.8亿元,同比2021年增长了106.3%。


就像我之前提到的,消费者未来不会再以车的标准要求空间,更多地是以家人的标准来要求。这方面我们仍要持续去做。


2. 大规模替代燃油车。


理想汽车将通过增程电动和高压纯电两套新能源方案,围绕电能技术研发、电能供应链布局和面向消费者的超充设施建设去实现这一目标,这些都是我们

重要的支撑要素。


3. 到2030年,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。


这与我们的愿景有关,也与我们的智能战略相关,包括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都要做到行业领先。


从整个行业发展阶段来讲,分为婴儿期、幼儿期和少儿期。


婴儿期时,更多的是基于规则制定的小模型系统,为消费者提供基础的辅助功能;到了幼儿期,大模型的技术的应用会给消费者提供一定的辅助助手能力;只有到了2025年以后的少儿期阶段,才能真正帮助消费者做一些事情。


目前行业开始进入幼儿期。现阶段,我们还是要致力于通过BEV的大模型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又舒适的体验。


8.png


在智能座舱方面,我们希望“理想同学”(理想汽车语音助手)能够结合更广泛的多模态感知能力,不局限于一个简单的语音交互或者简单的触屏能力,

而是让它能看见你、听到你、理解你。同时,借助我们背后的Mind GPT 大模型能力,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车内座舱AI智能陪伴,作为一个主动的AI空间

助手,帮助消费者去解决问题。


所以我觉得这三个价值主张,是我们去实现2025年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。



理想汽车的战略目标非常激动人心但也极富挑战,支撑实现战略目标最大的驱动力是什么?


刘杰:我们认为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成长。拿任何静态的时间切片去看核心驱动力都只是暂时的,长期来看,只有我们的成长才能贯穿始终。


当前行业正在快速发展,能源和科技都在迅速进步。这意味着我们任何一个团队、任何一个业务板块,一旦停止成长,就无法跟上行业的步伐,无法打造

出超越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。


而成长背后,有两个关键要素支撑:一个是学习,这可能比较容易理解,就是掌握新的知识;但回到企业运营层面,还要考虑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,通过

商业实战加以训练。


只有通过真正的训练,我们才能验证自己的认知和知识,并将其内化为组织和团队的能力。因此,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团队提供认知和学习的机会,同时也

创造训练场景。


9.png


比如在去年理想ONE的阶段,面对问界的竞争,我们遭受了重创。当时的核心问题是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,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遭受如此重创。于是

我们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,就是全面向华为学习,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。获得这个认知后,我们将其转化为实践操作,用操盘过程来训练团队和组织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竞品的销量,我们所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持续训练这个闭环来实现成长,持续审视自己如何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获得

提升。


这是我们背后的核心驱动力,以及如何能够把这个核心驱动力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的思考。


乔诺咨询扎根本土,聚焦洞察中国企业增长的实操经验,以深度陪跑的方式全方位赋能企业,实现中国式增长。


《2023中国式增长年度论坛》


邀请逆势增长的典型中国企业代表分享增长背后的秘密,并特邀他们增长背后的推手——乔诺首席专家天团亲自复盘中国式增长的底层逻辑。11月3-4日,

一起见证中国式增长,探寻增长之道。


10.jpg


上一篇:Mate60,犹如一场豪赌下一篇:专访中艺创始人李韧:革命性产品背后的洞见极致颠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