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返回 管理专栏

组织活力往往是被一把手泯灭的

组织活力往往是被一把手泯灭的

2024/01/02


没有一位企业家不希望自己的组织像一支冲锋的军队,充满战斗力与活力。但是丰满的理想往往对应着残酷的现实,最常见的现实是:


企业中只有一把手作为引擎,老板一骑领先,组织中却无将可用,整个团队尽显颓势,毫无活力。


我们对华为“方向大致正确,组织必须充满活力”耳熟能详,但是为什么自己的企业却做不到组织有活力?为什么企业总是无法实现良将如潮?无法从

老板的单核驱动成为干部队伍的集体冲锋?


一个残酷的答案是,组织活力往往是被一把手泯灭的。


某百亿企业的董事长曾在交流中提到,由于自己年事已高,想要学习华为搞轮值CEO。但董事长一直苦于几位高管中无人“胜任”,所以迟迟不敢真正

启动轮值CEO机制。


但事实上,等一个人“行了”才去用他,永远等不到结果。因为不把一个人真正放到该位置上去做,他永远无法胜任该岗位。没有人是在缺乏实践的情

况下,单靠培养而胜任的。


正是这位董事长一直等待干部“成熟”才重用的想法,决定了他的干部无法拥有实战机会,始终到不了董事长心中的“胜任”状态。


我们说,凡事“想正确”才能“做正确”。干部和人才管理也一样,对的思想才能遇到对的人。一旦企业一把手陷入思想的误区,便会成为亲手泯灭组

织活力的人。


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走出误区,才能激发组织活力,催生良将如潮的干部队伍。


以下是企业在干部和人才管理方面的一些典型误区,企业可以进行对照,看看自己是否想对、是否做对。



01 外聘为主还是内生为主?


一些企业的思维习惯是,一旦感觉自己的人不行,就想去外招。但是忽略了两个问题:


一方面,对内部的人而言,好不容易空出一个岗位,却被外来的人占了,这对内部会产生能量的抑制作用;


另一方面,外面的“牛人”招进来后,可能并不能适应,出现基因排异现象,继而无法在企业中存活下来。


所以对企业来说,从外面招聘“牛人”的沉没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非常大,并且对内部的能量产生抑制作用,最终得不偿失。


我们认为,任何管理都需要符合能量运动的规律。只有充分调动能量运动的管理,才是有效的管理。试想,把企业比作一个苗圃,如果自己的苗圃长不

出庄稼,那外部移植的青苗能在你的苗圃里长得好吗?显然我们要打一个问号。


2.jpg


根据我们的经验,管理型人才原则上内生为主,专业型人才可以适当外聘,以补充某些专业上的短板。


为什么管理人才要以内生为主?因为学习的本质是找关系,例如牛顿定律,寻找力与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。


对企业而言,管理人才需要熟悉组织内外部的业务运作和组织运作关系。比如企业的外部环境、业务、组织、客户选择等等,这是一种企业特有的动态

关系。从外面招聘的人来到企业,想要快速适应这种动态关系,需要一个适配过程,适配不了就很难生存。


事实上行业内真正的牛人是没有简历的。如果一个人在原企业的岗位中干不出成绩,来到一个陌生环境,是否比之前干得好,还有待商榷。


管理者要能够对企业内外部的动态关系保持极强的适应性,所以他需要在企业中生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并且能够在内部干得比较顺畅。只有将拥有超强

适应力的人提拔上去,成功概率才能相对更高。从这一点来看,内部提拔的人才更占优势。


如果内部管理人才都不行,大概率不是人的问题,可能是企业的管理理念、文化氛围、组织机制等方面的问题,先要解决苗圃的肥力问题,才能解决苗

长不长得出来的问题。


专家型人才为什么可以适当外招?比如说专业顾问,因为他们研究的是具体的事,和人与组织的关系相对要弱一些,是一种相对稳态的关系,例如要做

出一个产品,需要研究的是实物、材料、工艺等,这些东西是相对稳态的。


3.jpg


以华为为例,更多是从外部补充一些专业类人才,管理型人才基本是内生出来的。比如,华为原先是做通信设备运营商业务,属于to B的业务,后来华

为开始做手机消费者业务,属于to C的业务,按照惯性思维,之前的“原住民”不行,需要外招人才。但是实际上华为的to C业务中,绝大多数管理干

部全部都来自于to B的通信设备运营商业务。


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如果全部都靠外部招聘,新入职的人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,带着“长枪短炮”,大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,这样的人才再厉害,也

没办法形成整齐划一的团队运作,打仗肯定溃不成军。


任何企业都很难快速收拾好这样一个大而混乱的局面,因为人的价值观是很难被塑造的,需要漫长的时间。一旦企业变成了全部由外部人占主导,而

“原住民”几乎没有的时候,企业文化就会变形。


大量的管理干部调入手机消费者业务,但同时华为又适当引入了一些手机领域的专家,华为把该行为叫做“掺沙子”。混凝土是自己的,钢筋是自己的,

只是新掺了部分沙子,让华为的组织像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样坚固。


所以,企业要用自己的文化去同化外招的人,而不是用大量的外招人员来改变原本自己的文化,是强基而不是转基因。另外相较于内部提拔,外部挖人

的成本也相对更高,对内部的价值分配体系破坏性比较大。


总之管理干部一定要用自己的正规军,建议以内生为主。



02 人才发展支撑事业发展还是事业发展牵引人才发展?


很多老板认为,公司发展不起来是因为人的能力不行,缺少能干的人。但事实上,发展慢并不是因为能力低,而是目标低造成的。所有人都是在高目标

的牵引下,实现能力成长,是倒逼出来的能力。不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才上战场,而是实践之后才慢慢做好了能力准备。


例如有的企业想要学华为轮值CEO制度。老板认为现在的高管队伍中没有人可以胜任。但事实上这个事情要这么来理解,并不是干部行了,才让他们干,

而是他们干了之后,才有可能行。


人才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,需要用事业的发展来牵引人才的发展。以华为为例,华为的末位淘汰、退休等制度,能为企业内部创造的升职机会和空间

是很有限的。


末位淘汰就像筛选烂豆子,把烂豆子从中剔除。但是能干的人总是占绝大多数;同样的,退休也是少数。真正空出来的位置终归有限,但底下的人却很

多,如何才能让人才前赴后继?如果不给年轻一辈提拔的空间,不给他们创造机会,这些人永远无法锻炼出来。因此企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事业做大,

做大了自然会有更多空缺的岗位出现。


4.jpg


俗话说“萝卜快了不洗泥”,当空缺的岗位不断出现时,企业常用的测评工具、选拔制度都会靠边站,对于相对不错的人选先提拔上来,一旦不行就再

快速调整。人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浪淘沙“淘”出来的。


企业“老一辈们”已经在一些重要岗位做了很久,他们经验多,获得的信息也多,你要超越他们是很难的。让他们发扬境界,把位置主动让给年轻人,

也不太现实,至少是小概率事件。


事实上华为不是因为事先有了一套好的机制,让年轻人不断脱颖而出,而是将业务不断做大,产生了很多岗位,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去干,所以才有了大

量的年轻人在实践中冒了出来。


人是逼出来的,企业发展了、业绩增长了,这都是兄弟们干出来的,所以企业一把手需要承认这样一个假设,说明队伍的能力提升了,否则这些活是谁

干出来的?华为任总说,华为这些干部在94年的时候,支撑了一个亿,到了现在支撑了几千个亿,干部班子还是原班人马,说明这些人也变强了。


企业在用人的时候,需要“用人所长”。在管理上有两个木桶理论,一个长木桶理论,一个短木桶理论。短木桶理论强调组织建设不能有短板,要均衡

发展;但是用人一定是长木桶理论,让人的长处更长。但是很多企业恰恰相反,不断强调培训员工的短处,好比是让110米栏的选手刘翔去练标枪。

理者要有木匠思维,木匠眼中无弃材。



03 改造人还是筛选人?


很多企业喜欢不厌其烦地给员工上课、培训。但是在华为公司,培训是一种辅助手段,员工基本上是在工作实践中去打磨和成长。


人的改造是很困难的,需要很长的时间。而且人的改变靠的是自觉与自发,自己要是不改变,你也没办法,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。企业想要去改造每一

个个体,这是不靠谱的事,而且投入产出极低。


任何事业的机会或挑战都有一个窗口期,时不我待,很多时候错过了就是错过了;但人才成长却需要一个必然周期,这个周期是没有办法压缩的,急不来。


因此在机会或挑战的窗口期与人才成长的必然周期之间,天然存在着鸿沟,填补鸿沟的长效办法,就是尽量让工作去适应人,而不是让人去适应工作,尽

可能细化工作的颗粒度,让工作易于执行


企业真正需要做的,不是改造每个个体,而是建立一个能量场,让每个员工在这个能量场里自我熏陶,自我改变。这就是华为文化建设中常用的一句话,

“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”


华为任总的思想是通过文化建设、高级干部学习班等方式,构建一个能量场,从而不断影响着干部和员工。到华为的人也是各式各样的,但是在华为的场

域里,大家逐渐会表现出一致性。因为人都是环境的存在物,会根据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。


5.jpg


华为的场域能量是非常强大的,就像是牵引指北针的磁场,在磁场里的每个人都会指向同一方向。但是当华为人离开华为之后,他们离开了那个场,就又

会发生变化。企业如果没有一个高频磁场,想要让组织指哪打哪,很难,即使有也不可持续。


因为企业里的人永远是在进进出出,不断变化,唯一的办法就是构建能量场。企业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每个个体的改造上,而是需要建立一种宏观量,

通过宏观量去实现对微观量的有效牵引。


对企业而言,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在企业内部构建能量场,如何打造一套健全的内部运作机制、管理机制,并且让这套机制能够产出相应的队伍和结果。



04 “关系-血缘”导向还是“业绩-能力”导向?


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是通过关系血缘纽带来构建社会组织体系,商鞅变法的核心,就在这样一个关系血缘体系里,导入业绩能力体系。而商鞅之所以成

功,就是因为秦孝公的坚决支持。所以企业的变革,如果一把手不支持,所有变革都难以成功。


一个企业的变革,就是一把手的变革。华为所有的变革也是如此,真正依靠的是老板的变革,而非第三方顾问。否则想要打破深入中国人骨髓的关系血缘

体系,几乎不可能。变革的人很多,但都没有好下场,是因为变革影响到了很多人的利益。就像后来秦孝公过世后,他的儿子接班,反对势力卷土重来,

商鞅的下场就是车裂。


而今中国成千上万的企业正在经历着现代版的“商鞅变法”,但很多企业一把手在过程中仍然容易陷入“关系-血缘”的误区。


6.jpg


企业在初创期,招人困难,因为风险太大,人总是愿意共富贵而非共患难,所以初创企业大概率只能拉来 “关系户”一起干。之所以初创时期大家可以和

平相处,是因为这个阶段基本上没有大的利益,因此也没有大的利益冲突。


但是企业做大之后,如果仍然受到感情、关系的牵绊,企业就很难用力。这也是中国企业跟西方企业的巨大差别之一。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咨询公司在给西

方企业做咨询时很容易将方法论导入,但是在中国企业却会受挫的原因。


因为在中国还需要考虑关系和血缘,考虑人情世故。对企业一把手而言,改变不了自己,就永远改变不了企业。一把手一旦“心肠软”,很多时候就注定

变革会失败。所以企业想要变革和突破,一把手必须要对自己狠,朝自己开枪,要敢于自我批判。



05 没有合适的人就暂时不调整还是调整了才有合适的人?


很多企业也常说:“没有合适的人就暂时不调整”。而残酷的事实是企业永远等不到合适的人,只有先调整了,才会有合适的人出现。


人的意愿永远比能力重要,再厉害,不愿意干有什么用?年轻人刚上任一开始都是不胜任的,就像摇摇晃晃的小船,但是他会珍惜这个机会,没日没夜干。


人只要珍惜,大概率就一定会想出办法。华为的做法是“不求全责备,小步快跑,不虚位以待”。这样做的好处是给了年轻人大展身手的机会,企业要认

识到,机会激励是比物质激励更为重要的激励资源。


所以对于激励,企业不能只想到物质激励。对于年轻人而言,更为重要和珍惜的是机会激励,因为对他们来说,赋能比付薪更重要,有了机会就可能给自

己赋能,赋能后自然付薪的机会也就多了。


但是如果企业仅仅给付薪,而不给予赋能的机会,未来他可能还是会失去工作。


总结来看,华为之所以始终充满活力,是因为释放了组织、干部的潜能,真正激发了组织活力的源头与内核。但是很多企业在学习华为管理机制的过程中

仍然做不好。是因为只学到了招式,却不懂底层逻辑,生搬硬套,缺少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适配。


想对才能做对,首先企业一把手需要走出思想误区,不做泯灭组织活力的人。而横亘在企业与活力之间的,是一把手该如何做出改变。


如何做到让自己的企业充满活力?


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实现良将如潮水?


如何从老板的单核驱动成为干部队伍的集体冲锋?


......


从管理理念学习到机制的实践落地,企业需要一场系统的转身。以上内容都可以在乔诺组织活力训战营中找到答案。


乔诺咨询扎根本土,聚焦洞察中国企业增长的实操经验,联合多名跨国企业经营实战专家和前高管,推出《组织活力训战营》课程,旨在助力企业从单核

驱动到多核驱动,把业务动力和压力无依赖传递给每一级干部。


7.png


上一篇:供应链,企业的隐形竞争力下一篇:是时候认认真真做一个年度总结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