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返回 管理专栏

华为:组织应该无依赖的传递市场压力!

华为:组织应该无依赖的传递市场压力!

2023/02/28

640.gif



很多公司都面临一个窘境。随着公司的发展,上层的压力、市场的压力,一线销售的压力,越来越难传递下去。

 

很多公司老大经常听到客户的抱怨,但是面对抱怨,总是有种深深的无力感。不知道该把压力传给谁,更不知道怎么传递下去。

 

尤其随着企业发展,职能越来越重,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自为战,整个公司开始变得不以市场驱动了。

 

面对老客户的老需求,还能维持原来的模式。一旦有新需求或者新客户,就不知道怎么传递这些“新”压力了。

 

为什么华为的销售可以在一线呼唤炮火?

 

为什么一线的压力,管理层的压力,能够无依赖的传递下去?

 


01

“就是要破釜沉舟,把危机意识和压力传递给每一个员工”

 

在华为,一直倡导一句话,叫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。

 

大致的意思是,先给市场部施加压力,牵引公司前进,其他部门要支撑拓展,产品就贴近用户需求,提高质量,跟上服务,这样压力就传遍了公司。

 

这句话较早出现,是在1998年出台的《华为基本法》中,它被放在了基本法的第一条。

 

1998年3月26日,在深圳市蛇口区明华中心的二楼会议室,基本法的审定会正在紧张又热烈的氛围中进行。

 

其中第一条就引发了长时间激烈争论,原话是这样的:

 

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,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。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,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。

 

1.jpg



华为很多高层不理解为什么不进入信息服务业,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,华为没必要限制自己的潜在发展机会。

 

任正非对此专门做了说明:

 

“我们决心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,把自己的目标定位成一个设备供应商,就是要破釜沉舟,把危机意识和压力传递给每一个员工。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,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。

 

进入信息服务业有什么坏处呢?

 

自己运营的网络,卖自己的产品时内部就没有压力,对优良服务是企业生命的理解也会淡化,有问题也会推诿,这样是必死无疑了。

 

在国外我们经常碰到参与电信私营化的机会,我们均没有参加。

 

当然我们不参加,以后卖设备会比现在还困难得多,这迫使我们必须把产品的性能做到最好,质量最高,成本最低,服务最优,否则就很难销售。这是欲生先置于死地,也许会把我们逼成一流的设备供应商。”

 

虽然有争议,但最后被肯定了下来,是因为只有这样一种方式,才能完成无依赖的压力传递,使队伍永远处在激活状态。

 

除了第一条,其实《华为基本法》还有另外两处也提到了压力传递:

 

【第二十条】我们遵循价值规律,坚持实事求是,在公司内部引入外部市场压力和公平竞争机制,建立公正客观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断改进,以使价值分配制度基本合理。

 

【第三十条】市场拓展是公司的一种整体运作,我们要通过影响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传递市场压力,不断提高公司整体响应能力。

 

《华为基本法》从1995年萌芽,到1998年审议通过,历时三年,几乎每个员工都参与其中。

 

随着基本法的完成,关于基本法的内容,包括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,其实已经经过了一次全员共识。

 

那么,华为究竟是怎么无依赖传递市场压力的呢?

 

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故事。

 


02

故事1:市场部领导集体辞职大会

 

1996年,华为发动了震惊业界的市场部领导集体辞职大会。

 

1995年,华为在C&C08 交换机上取得了技术性突破,产品开始向市场大面积渗透,年度销售额达到了15亿。

 

但是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,管理上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,这些问题甚至制约了华为的发展。

 

当时从高管到普通员工,每个岗位都进行了自我反思。能够顺应时代及公司发展的人才能留下,不能够适应的,就被淘汰掉了。

 

1996年春节前,华为所有市场部干部向公司总部提交了一份辞职报告,同时也提交了一份述职报告,两份报告中,公司批准其中一份。

 

市场部领导集体辞职,把危机和压力意识传递给了每一个员工。

 

任正非后来说,“市场部集体大辞职,对构建公司今天和未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。任何一个民族,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,生命就会停止。一味顾全功臣的地位和利益,就会葬送华为的前途。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所带来的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,任何先进的管理、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。”

 

2.jpg


03

故事2:反幼稚大会

 

1998年,华为发起了一次反幼稚大会。

 

当时华为几千名员工,听了一盘磁带,磁带里播放的是客户对华为及其产品的看法及意见。

 

华为很多研发人员都有这样的经历:经过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,新的产品终于研发出来了,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,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产品,并不受客户欢迎。

 

参与反幼稚大会的人说:“在学校养成的惰性使我们往往只要求完成一个原型,证明理论的可行性,至于能不能形成产品不关我的事,浅尝辄止,经常'差不多就行了'。弄出来的东西只能躺在实验室里。如果到公司后还以这种方式开发产品,其前途可想而知。”

 

后来,华为提出了反幼稚研发部门。所谓幼稚研发部门,就是指研发以自我为中心,认为自己开发出了很厉害的产品,但是从客户的角度,根本没法满足需求。

 

所以反幼稚,就是要反思这种行为,从以自我为中心,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。

 

《华为基本法》、市场部领导集体辞职、反幼稚大会等运动,在华为内部形成了一种“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”的文化氛围,让公司每个人对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,包括华为的其他理念达成了思想上的共识。

 

这就像是冲锋号吹响之前的预演,为后来机制和流程的全面变革,做好了舆论和组织上的双重准备。

 

3.jpg


 

04

故事3:在一线呼唤炮火

(以下内容以专家视角讲述。)

 

2007年,我们“进攻”海外大客户失败了。

 

2008年,我们发起了第二次“进攻”。

 

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,我们的新产品,刚好可以解决大客户的痛点,客户了解了之后,也非常感兴趣。

 

为了让客户更了解产品,我们准备策划一场宣讲活动。

 

可是在策划的过程中发现,没有实物,只对着PPT讲,效果会大打折扣。最好的效果是让客户看到实物,就能对我们讲的内容更有感知。

 

有了这个想法,怎么快速实现呢?

 

一线的人员去找研发呼唤炮火。告诉他们,为了更好地和客户沟通,我们现在有一个什么样的需求,能不能帮我们尽快做出一个模型。

 

因为是达成共识的大客户,研发很快就响应了我们的诉求,基于我们提供的诉求和概念,赶紧开始设计。

 

接到需求后,不到3天的时间,就加班加点把产品模型设计并生产出来了。

 

当我们拿着这个模型,再去跟客户宣讲的时候,就更有把握了。

 

除了把理念讲清楚,在这么短的时间,还拿出了产品模型,一下就把客户的技术人员征服了。

 

还有一次,我们去给沃达丰做一款产品的准入测试。

 

因为这是一款全新的产品,在技术上做了非常大的更新和迭代,从概念到落地差不多花了一年多的时间。

 

2008年初,我们去做准入测试,在这之前,我们很有信心地在国内实验室做了测试,一切都很顺利。

 

没想到,经过运输安装,到了测试的时候,突然出问题了。

 

当时我在另一个城市,在一线负责测试的项目组打电话告诉我,这个产品可能出问题了,设备测出来的性能和效果达不到我们以前设计的要求。

 

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,很有可能失去和大客户的合作机会。

 

而且因为是新产品,大家都非常重视,当时已经跟客户约好了,要带客户去现场测试体验。

 

更重要的是,此时客户已经到了测试的城市,准备第二天就去现场体验。

 

一切准备就绪,就差临门一脚,这时候居然出问题了。

 

情况非常紧急,大家的第一反应是,无论如何都不能在客户面前搞砸了。

 

要赶紧想办法解决,我们立即联系了国内研发团队,寻求支持。

 

因为有时差,国内研发团队接到需求的时候,差不多已经是下午了。

 

后来,研发连夜组建了一个项目团队,针对现场问题做复盘、做检测。

 

经过研发及一线团队一宿的努力,最终发现了问题,并成功解决了问题。

最终按照原计划带着客户去现场测试,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。

 

4.jpg


 

05

用流程和机制,

确保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

 

类似的故事,在华为还有很多。

 

为什么华为的销售可以在一线呼唤炮火?

 

为什么一线的压力,管理层的压力,能够无依赖地传递下去?

 

最核心的一点,就是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种责任共担、利益共享的机制。

 

华为一开始也吃过“各自为战”的亏。

 

2004年华为进入苏丹市场,2005年取得突破成为过亿代表处。但是在2006年一次关键竞标中,却遭遇彻底出局,友商100%中标的局面。

 

为什么会导致这种局面?

 

因为华为客户线的人员在和客户交流的过程中,了解到了客户的痛点信息,但是没有把这些信息有效传递给研发人员。

 

因为销售关注的重点是客户什么时候下单,什么时候签约,没有关注客户真正的问题是什么,痛点是什么,因为职能分工及各自为战的模式,决定了产品需求是由后端来解决的。

 

但友商的解决方案充分考虑了客户的痛点,帮助客户降低了运营成本。

 

华为经常说,你要在一线呼唤炮火,要无依赖的传递市场压力,核心是什么,就是要有明确的机制。

 

要怎么去呼唤炮火,怎么去传递压力,哪些部门是你的炮火,呼唤完了后,怎么把这些炮火组织起来,成为体系化攻山头的工具。

 

这个项目的失败,原因之一是内部没有形成协同作战的机制。

 

痛定思痛之后,华为苏丹代表处在随后的工作中慢慢总结出了“铁三角”运作模式。把客户经理、产品经理、交付经理等等角色融合到一起。大家一同见客户、一同交付、一同办公、甚至一起生活,面对客户的时候不再七嘴八舌、各执一词。

 

之后铁三角模式迅速在华为内部推广,应用在公司业务开展的各领域、各环节。

 

5.png



所有人的视角都是以客户为中心,而不是以部门或自我为中心,这其实是一种营销模式的创新,从销售团队在前方单打独斗,转变为各部门协同作战。

 

后来,华为又进行流程变革,从用户需求出发,基于当时最先进的方法,搭建让组织更高效运作的流程。

 

最终,LTC与IPD、ITR一起构成了华为三大业务流程,以业务成功的最佳路径,支撑起华为几十年销售额持续增长。

 

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,也实现了从思想共识、机制保障、到流程落地的闭环。

 

用机制和流程的确定性,对抗人性的不确定性,把组织的压力无依赖地传递到了每个岗位,把个人的优秀变成了组织的优秀。

 

6.png



企业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,实现整个团队力出一孔,攻下大客户项目?

 

乔诺联合多名跨国企业经营实战专家和前高管,推出:《大客户经营训战营》,旨在助力企业定好客户战略,配好作战组织,攻下价值山头项目,让每一个大客户都成为利润中心。

 

7.jpg


上一篇:从NBA“板凳计划”看企业的继任计划下一篇:《狂飙》中提到的《孙子兵法》,和IPD有什么联系?